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龙泉宝剑是中国古代兵器的代表,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

因产于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龙泉生产的剑“精美绝伦,斩铜如泥”,称为龙泉宝剑。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一诗中曾写了“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的诗句。在这里,龙泉成了“宝剑”的代称。

2001年10月龙泉宝剑被浙江省经贸委认定公告为受保护的“浙江省首批传统工艺品种”之一;

2005年龙泉宝剑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龙泉宝剑传统锻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龙泉市沈广隆剑铺的第四代传人沈新培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龙泉一地蕴藏有矿石“铁英”,磨剑的“亮石”和做剑鞘的花榈木,秦溪山泉可以淬剑,茂密的森林能够提供充足的木炭燃料。龙泉宝剑的制作要经过炼、锻、铲、锉、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历代铸匠精益求精的钻研,龙泉宝剑在产品的质量上形成了坚韧锋利、刚柔相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传统特色。

第一,坚韧锋利;“削铜如泥”。1978年,在我国工艺美术界两次全国性集会上,龙泉宝剑的制作艺人曾当众表演。他用一把龙泉宝剑,不费力地将叠在一起的六个铜板劈成两片,而剑刃不卷。第二,刚柔相济。古代的龙泉宝剑用生铁铸造,后来则用中碳钢铸造,加之淬火工艺恰到好处,使中炭钢具备了弹簧钢的特性。如将一把薄型宝剑卷成一个圆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带。解开后,宝剑挺直如故。第三,寒光逼人。龙泉境内有一种名叫“亮石”的磨石。

在这种石头上磨制出来的宝剑,寒光闪闪。龙泉宝剑全靠手工磨光,从粗磨、细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数日甚至数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第四,纹饰巧致。剑身上刻有七星标志和飞龙图案。在剑身上刻花,也是龙泉剑的一项绝技。

剑工们一不用彩笔,二不照图样,只用一把钢凿在宽不盈寸的剑身上刻凿,刻好后浇上铜水,经铲平加磨,飞龙图案,生动自然,永不消失。龙泉宝剑以这四大特色而著称,其选材考究,有“三斤毛铁半斤钢”之说,锻打火候掌握得当,成分均匀,花纹清新;淬火方式也很独特,研磨十分讲究。

龙泉宝剑的锻打技艺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兵器史、冶金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龙泉宝剑不仅是健身武术器械和影视舞台道具,还是赠送外宾的国礼,为海内外民众和剑术爱好者所珍视。龙泉宝剑在古代大都无鞘。后来,用当地特产的花梨木制作剑鞘及剑柄。这种花梨木,质地坚韧,纹理秀美,古色古香。再饰以银、铜,更使龙泉宝剑锦上添花。